眼看著地里的莊稼就快要成熟了,秦清才突然想到,還漏了一個重要的事情,他們沒有地方曬糧食。
在現(xiàn)代,到處都是水泥道路,柏油路,水泥院落。每當糧食收割了,馬路邊到處都是曬糧食的,根本不需要為曬糧食的地方犯愁??墒沁@里沒有啊,怎么就忘了這一茬了?還得準備個曬谷場才行。
自己小時候家里怎么曬糧食來著?秦清努力的回想著,當時水泥馬路不多,家里種的糧食又多,路邊和院子根本不夠用,秦清記得,當時家家戶戶都在地里壓平一個場院,專門來曬糧食,等把糧食收好了,要種植下一茬糧食的時候,會再把壓平的場院耕起來,這樣還能繼續(xù)種植。
這種場院因為是泥土地的,要拿來曬糧食,就要做到將地面弄得平整光滑。秦清記得以前都是在地里澆上水,然后撒上一層草木灰,再用石碾子壓平,曬干就行。這樣地面就會又硬又光亮平整,沒有裂痕,絲毫不比水泥地面差。
沒有現(xiàn)成的石碾子,秦清原本想用別的東西代替,將地面給壓平,可是想到等糧食收了之后,還得用石磨來脫皮磨粉,還是得想辦法做個石碾子和石磨出來。這可不是現(xiàn)代,收割一體化,一臺機器就能直接出來糧食,沒有機械,就要純靠人工進行收割,晾曬,脫谷,等等工作。沒有石碾子,小麥的脫粒就太困難了。
秦清記得當時遇上楚墨他們的地方有些很大的石塊,都比較平整光滑,加工起來應(yīng)該相對容易一些。于是她就過去尋找適合做石碾子和石磨的石材來,這些石塊的密度比較大,很適合用來做石碾子,但是要加工起來也相當困難,好在有電動的切割機和拋光機,在楚墨的幫助下,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是給做了出來,雖然不算美觀,但是也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