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傳位之爭
伯否一看王禪,知道王禪心里定然已有結論,所以微微一笑,十分樂于再聽王禪分析。
“小公子請說。”
“吳王三子,吳王必有所屬,也必有所懼,所以才會舉棋不定。
十年前吳入楚地,而其弟夫概趁機想奪王位,已讓吳王忌憚。
吳國自太伯初建至今,傳弟之禮已延續(xù)幾百年,時斷時續(xù),卻也成為美談。
直至季子,才造成公子光誓奪王位,不惜殺弟之舉。
而如今三個兒子有可能,公子波為長子,理所當然。
畢竟當年其父吳王闔閭也就是諸樊之長子,而吳五僚也是余昧之長子,長繼父位,在其它列國也并無可非異。
其二公子山,雖然身在其二,但一直習其叔祖季子之禮,十分賢能,在吳國可謂名聲在外,人稱叔孫無二。
而其三子夫差,卻最俱雄心,武技在三人之中最好,能征善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在吳軍之中,威信極高。
三子各有所長,也各有優(yōu)勢,可謂不分上下。
吳王若取選長子為太子,本無可厚非,只是三子夫差,隱現(xiàn)其當年之雄心,他怕夫差會走當年他奪位之路,反而害了公子波。
若選其二子公子山,禮尚賢能,那吳王當可比其祖吳王壽夢,選人以賢。
當年壽夢首選季禮,而季禮不從,這才依長幼選定**人,選了當今吳王的父親吳王諸樊。
可現(xiàn)在來看,吳王現(xiàn)在的三個兒子,已無當年父輩之賢,而公子山也不會禮讓于二位兄弟。
這就讓吳王更憂心,公子山其人,好其名,而行必軌,一旦稱王,三子之爭,頃刻之間就可讓吳國三分五裂,內亂自起,如此一來,吳國不保。
若選三子夫差,能繼承其雄心之志,稱霸列國之心,卻名而不順。
兼之公子夫差對其二位長兄必然有隙,正所謂書生不屑于武夫,武夫恥笑書生一樣。
若公子夫差當上吳王,其二位兄長必然不服,自然會遠遁他國,成為吳國隱患。
三子選誰都難與如愿,這就是此刻朝中所爭之事。
朝中眾臣,以后主馬首是瞻。趁利避害,以圖長久富貴。
而太宰大人意指何人,小子不敢胡亂猜測。
但有一點要以肯定,朝中當權三人,太宰大人,中將軍孫武、相國伍子胥必與太宰大人選擇不一,這才會引發(fā)今夜刺客。
若今夜太宰大人身死,自然可以污在小子身上。
畢竟小子身為楚國靈童,若行此刺殺也是情理之中,不會有人過多猜疑。
其二,若行刺成功,也會讓吳王憑添不安,在選擇太子一事之上,會十分慎重。
至于是公子山還是公子夫差,卻很難斷定了。
不知道太宰大人對我的猜測是否認同?”
王禪一通分析,也是至情至理。
一邊的趙伯與趙氏兄弟也是聽得入迷,就像是聽說書人講故事一樣。
來之時他們以為王禪詢趙伯,或許是真的不知吳國情況,可依此來看,王禪自然早就熟知,當時只是想聽趙伯的主觀意見而已。
因為趙伯的身份也時常會讓王禪猜測。
今夜他與刺客墨翟的一番夜談,猜測專諸其人亦是史角其徒,就是因在馬車上趙伯說到此處,一語帶過,面帶猶疑,這才讓王禪從中找到端倪。
所以王禪許多時候,看似無意,卻是有心。
而伯否卻久久未語。
伯焉見狀卻又插道:“王禪,你到是十分了解我吳國的內情,三個公子我都認識,什么時候帶你朝見一見,你就知道其實三個公子之間,基本上與你分析的不差,只是我更喜歡大公子?!?br/>
伯焉一說完,伯否就再次厲聲道:“焉兒還不閉嘴,以你的脾性,何來見解?!?br/>
王禪一聽,微微一笑道:“其實剛才小子的分析也只是猜測,剛才伯焉公子的話也不無道理,小子自小習易經八卦,也懂一些觀相之術,或許也能對三位公子將來的氣運有一些推測,不知道太宰大人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