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引蛇出洞
入夜的公子山別院之內(nèi),后院之中,一點幽火再次亮起。
這一次公子山似乎志得意滿,也未敲門就徑直走了進去。
“尊主,幽劍先生、幽幽姑娘,你們來得正是時候,今日吳王——。”
公子山還想把今日朝堂之事說完,卻不想,一陣寒風吹過,身后的門卻自動關了起來。
公子山一看堂中幽光,尊主依然隱在斗蓬之中,也不敢再說,只得在幽劍對面坐下。
“二公子,少佐輔官大人,你與大公子受封之事,我們都已知道了,不必再述,此事是好否壞還未必可知?”
尊主并沒有說話,而是對面的幽劍卻冷不丁的冒出一句,倒讓公子山嚇了一跳。
他一直觀注著身居正中的尊主,卻并沒有關注對面的幽劍。
幽劍其人并不愛說話,而幽幽今夜卻坐在幽劍的身邊,并不像鬼魅一樣,飄浮不定。
“二公子,你來說一說今日吳王真正的意圖?!?br/>
尊主見公子山一時驚嚇,也只得緩緩問起,讓公子山慢慢鎮(zhèn)靜下來。
“今日受封,大哥為少宰,鋪佐太宰伯否料理宗室之事及列國外交之事,說起來與我也不相上下。
可在吳國相國為百官之首,管理吳都及吳國事務,父王封我為佐鋪官,雖然并沒有卿大夫之尊,卻在三司各務之上。
而三弟受封為偏將軍,算起來是我兄弟三人之中職位最低者。
我與大哥皆可入朝議事,而一偏將卻并無資格。
由此可見,太子之爭,現(xiàn)在情勢明朗,只在我與大哥之間,所以今日尊上來此,也正合我意。
大哥與我不能共存,該是動手的時候了。
而且父王陳兵吳越邊界,似乎并無意圖起兵攻越。
而是防著我與大哥之斗,會引發(fā)內(nèi)亂,而越國會趁此機會舉兵,而三弟也遠離吳都。
所以這該是一個好機會,若錯過此機會,鬼谷王禪回到吳國,那時若再想謀算,怕一切皆晚了。”
公子山的分析并無偏頗,也正是吳王想得到的結果,按情理該是如此。
“二公子所說,并沒有錯,只是吳王此時興兵邊界,似乎其意還很難意料。
吳王闔閭雖然善武,卻并非無謀,三子奪位,吳國難有平穩(wěn),可他卻此時陳兵邊界,欲圖伐越,似乎到是合了我們之意,讓人難與理解。
若說越國有興兵之嫌,提前布防,到一直是孫武的兵法之要,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可吳國若不內(nèi)亂,越國卻也無興兵伐吳的理由,這其中還隱藏著什么,讓人難與理解?!?br/>
尊主先肯定的公子山的分析,讓公子山暫時放下緊張,心里保持著一份自得。
可其后自言自語,卻并非問誰,更像是在問自己。
吳王的謀算,讓幽冥尊主一時也難與領會。
“尊主,難道此時還不是我與大哥分勝負之時嗎?
父王讓夫差陳兵邊界,其意在防越國趁吳國爭位之時內(nèi)亂而進攻吳國,所以此舉可知,父王也已將太子之爭謀算在先。
前兩幾日母后曾與我交待過,王上對大哥與我能力十分認可,卻也難下決定。
父王與母后都深知我與大哥難于共容,在太子之爭上不會禮讓,而且相互防忌,他們不會插手我與大哥之爭。
所以父王此舉,意在讓我們分出勝負。
若我與大哥分出勝負,吳國重臣之中,就會三取其二,控制朝堂,就列不會懼三弟夫差了。
所以我剛才說這是我的機會,也是大哥的機會,鹿死誰手,在下只能仰仗于尊上的支持了。”
公子山知道此時關鍵時刻,所以也不拘于面子,直接對著主坐之上的幽冥尊上行跪拜之禮。
“起來吧,老朽可受之不起,他日你若成為吳王,只要不要忘了老朽就可以了?!?br/>
幽冥尊上也不起身,只是淡淡一語。
而對面的幽劍與幽幽,似乎也并不想扶公子山。
公子山只得自行起身。
“幽劍,以你對吳王的了解,可知他此刻之舉的意圖?!?br/>
幽冥尊上聽公子山說了見解,心里還是并不滿意。
所以竟然問起幽劍,也想聽一聽幽劍的想法。
“尊上,何須問我,吳越興兵,不正是幽冥所想嗎?
我們的計劃正好是興兵的關鍵。
所以此時吳王防著越國興兵,是怕公子波與公子山有一位在爭位之中死了。
而越國卻可以有理由興兵討伐吳國,于列國也并不犯忌。
我們只需按原計劃行事就可,無須去費力猜想公子光的意圖?!?br/>
幽劍冷冷一席話,既回避了幽冥尊上的問答,卻也十分直接。
只要兩國興兵,公子山自然才有機會一登吳王之位。
看起來兩國若是不戰(zhàn),公子山還未必有機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