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內太空探險分局慣例為初進外太空的人員舉行了歡送儀式。從內太空轉到外太空。
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歡送儀式剛結束,托馬斯即通過快子傳物系統(tǒng)傳到位于柯侯伯帶西北部的外太空探險分局,在那里也參加了為與其一并調入外太空探險組的一部分組員舉辦的新隊員歡迎儀式。
地球人對于柯伊伯帶人的克服遠距離旅行所形成的時空障礙而使用的快子傳物系統(tǒng)的功能可能不太了解,對此這里也不得不進行簡單的介紹,省得諸位地球人又象讀西游記一樣讀本書。
把柯伊伯人當成孫猴子,那樣真對不起柯伊伯人的智商嘍。大家知道,柯伊伯帶寬度是二百多天文單位(相當于三百億公里),而柯伊伯帶的周長則是六億億多公里。
從太陽到柯伊伯帶約有75億公里(30--50天文單位),就是用第三宇宙速度航行,也得走15年。這樣當然不行。
因而,柯伊伯人選擇了一種縮短距離的方式,也就是尋找更高速的粒子,然后把自己的身體的物質分布信息編成信號,用帶有相同物質成分的異地復制成與原人一模一樣的人。
同時為了快子傳物系統(tǒng)里的物質消耗而完成信號輸送后,原人也就立即被分解成物質,供其地方的人來此時組合用,這種情況下,來往的人也必須平衡的,否則來的人太多時,轉換器里的復制人的物質不足,轉換器就停止作用,防止被傳換的人做到一半就中止而“死亡”。
當然,柯伊伯人其實并無“死亡”一詞,因他們的所在地人體信息庫里都有他們的物質構成信息,就算在某一場合被突發(fā)性災難而意外死亡,但他們仍能被復制出來。只不過,他們的信息如無法定期更新,那他們的某些記憶就丟失。
這也是一種痛苦。因為他們因此而被自然界刷沒了自己所記的某此記憶,有些曾認識的人,經此場災難后又不認識了。因而,快子傳物系統(tǒng)與地球人的聲像轉換器也有些相近之處。
通過物質轉換器,柯伊伯人從柯伊伯南側到北側,也只需要幾秒鐘而已。因而,柯伊伯人的旅行是不用地球人這樣的車船與飛機的。
有些人也許問,既然柯伊伯人能用物質轉換器瞬間把物體發(fā)到數億億公里,那他們還坐太空飛船來地球附近探險干什么,只要把物質轉換器放到地球附近的天體上不就行了么?
問題是,雖然在某些天體表面上安裝這種轉換器,但這些在天體表面存在較強的引力作用,因而不合適作為柯伊伯太空人的轉換場所。
而內太空空間安裝,無人的不好控制,有人的與柯伊伯人的太空船的作用沒什么兩樣,只要在大型飛船上安裝就行。小型飛船上難安裝,因它還需要有可供轉換的物質。
到了柯伊伯外太空探險分局,托馬斯照例受到外太空探險分局的隆重歡迎,在歡迎儀式上,托馬斯流著眼淚講述自己的近三千多年在內太空所聞所見,讓外太空探險分局的職員驚嘆不已。
特別是當談到自己的不少同行為探險而酒血內太空,被星撞或被行星吞沒時,不少同行甚至泣不成聲。
雖然柯伊伯人的死,只能是一個場面,死去的人仍能通過其留在柯伊伯人信息存儲中心所留信息重新復制出來,但新復制的人并不帶有其遇難那段時間的記快,對其同行來說,仍感覺他與自己“死”的同伴不是同一個人。
所以,托馬斯的演說,對外太空探索人員來說,也是較新鮮的事,有的甚至被他的經歷感動而噓唏不已。
雖然,外太空探險者們也常在太陽系的殼膜層里常常遇到雪崩、碎石漩渦、星間沖撞等災難而經常面臨死亡,但他們同樣用無私的獻身精神頑強地向太陽系外太空開路。他們的經歷對內太空勇士同樣志激勵作用。
從內太空轉向外太空,對托馬斯而言,也是一個人生的重大轉折。
他從此離開自己探索數千年的內太空,離開自己曾恐懼地第一次看見的籃球般大的恒星---太陽,離開自己的柯伊伯人的祖先的故鄉(xiāng)地球,離開柯伊伯帶與太陽系殼膜層里無法想象的眾多地球物種,走向另一個探險領域---太陽系殼膜地帶。
他所希望的,也就是沖開太陽系殼膜,進.入外太空,到另一個“太陽”---比鄰星。不過,地球人也別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鉆過太陽系殼膜層就進.入外太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