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要下個集日才能領(lǐng),阿公付了錢,拿到發(fā)票交給阿奶收好,祖孫三人相扶攜著離開照相館,跨過馬路,沿著一條用長短大小一致的青石板鋪成的“街路”,往集上走去。
莫小曼住的公道村在1977年還得叫公道大隊,所屬公社叫華山公社,公社所在地就是街集,而這個街集可不是隨便圈地形成的,據(jù)說這地方在舊社會叫華山鎮(zhèn),幾百年前就形成了鎮(zhèn)集,因本地有不少品質(zhì)良好的土特產(chǎn),官道通暢民風(fēng)純樸少有匪患,每到集日,不僅周遭本土人,百里外的商人們也都趕來做買賣,曾經(jīng)繁華一時。
街集外這條省際公路也經(jīng)過莫小曼家所在的公道村,雖是國家改造重修的,卻也是循著古代官道的路線,可見很久以前,這地方就不是很閉塞。
走下公路即踏上那條青石板街路,其實已算是站在街集上了——古時候趕集的人們趕著牛車、挑著擔(dān)子而來,在官道邊卸下東西,堆滿貨物的大大小小攤子,能一直擺放到官道邊!
那情形連阿公小時候都見過,對小曼和阿奶描述起當(dāng)時盛況,滔滔不絕的。
按照阿公所說,現(xiàn)在的街集可是大變樣了,跨過馬路,沿空落落的青石板街道往前走了二三十米,還沒遇個著攤販,兩邊民居都是舊房老屋,臨街的屋子都會在自家墻上挖個大大的四方窗子,窗上安裝的并不是玻璃或?qū)こM瞥鍪酱吧龋且粔K接一塊的木板相嵌合起來,開或關(guān)都挺費(fèi)功夫的,這也是古街老風(fēng)景,很顯然,在舊時候這兩邊的民居全都是開門做生意的,后來搞集體所有制,吃大鍋飯,然后又是生產(chǎn)隊按勞分配,人們急著掙工分要口糧,沒人再做私營生意,那也不被允許了,街道兩邊的木板窗便常年緊閉,古街的繁榮不復(fù)存在,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順著平坦干凈的青石板路一直往前走,拐個彎,就看見一片開闊地,依然是兩邊房屋延綿,中間是近年新開辟的民眾趕集地,就那片開闊地,一半搭起高高的雨亭,磚砌的四方大柱子,上蓋黑瓦,雨亭分兩路,一路擺賣現(xiàn)榨米粉、米蟲、湯圓、甜酒、煎堆、炸油團(tuán)、開口棗、豆粑、麥芽糖、炒花生、炒葵花籽等等各種小吃熟食,一路就那么留空著,想是特意的,萬一天氣變化,供趕集的人們站進(jìn)來避雨。
環(huán)繞著雨亭的所有露天空地,人們可以自由擺賣貨物,比如自留地里種的菜啊豆啊、自家院子里果樹長出的果子之類,或是山上采來的野果、野菜,自家人編的竹涼席、竹殼帽、竹籃子等等,這些東西,聽阿公說在兩年前還不能自由擺賣的,但在今年開始,也不知為什么,集市慢慢熱鬧起來,各種東西也可以隨便擺賣了的。
前世莫小曼小時候只除了劉鳳英要照“全家福”帶她來過公社街集,逛街集雨亭時,六個孩子只顧盯著那些油團(tuán)、豆粑、湯圓甜酒,還有老板娘們舀起的一碗碗鮮榨米粉,上頭再澆一勺油汪汪紅艷艷的五花肉沫剁椒番茄鹽水……一個個看得口水直滴,眼珠子都不會動了,但最后劉鳳英也只給幾個弟妹買了噴香的油團(tuán)和豆粑,莫小曼光過了個眼癮,什么都沒吃到,忍著饞蟲餓著肚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