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劉青山的說法,江南劉家的先祖,名曰劉元華,大明洪武年間人士。
劉元華十年寒窗苦讀,舉孝廉,卻怎奈接下來的會試屢考不中,更別說之后的中三甲及第登科,這要是換到現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劉元華這個人中學考試考的不錯,但是高考卻屢屢落榜,更別說以后考研之類的了,在古代,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本也是常事,屢試不中要怎么辦呢?大多數人都選擇回去繼續(xù)埋頭苦讀,就跟現在的復讀生是一個道理,自古以來,讀書似乎都是寒門出貴子最簡易的捷徑。
劉元華屢試不中,但卻絕不認同自己所學遜于他人,一命二運三風水四靠陰德五讀書,這讀書只排在第五列,劉元華在第四次會試不中之后,這個被大陰山百姓寄予厚望的讀書人一咬牙一跺腳,把整日鉆研往年費盡心血所買之書全部付之一炬,燒毀了四書五經,劉元華卻捧起了另外的書,鉆研起了風水陰陽堪輿之術。他自認讀書自己已經足夠純熟,之所以屢試不中,原因唯有天命不足陰德不厚,這句話換現在人怎么講呢?那簡單,就是一個人吃啥啥不夠,干啥啥不成,不覺得自己本事不行,就怪自己運氣不好。當然這樣說一個劉元華是有點過分,不過意思總歸是這么個意思。
劉元華自知丟掉了筆桿子無顏面對大陰山父老鄉(xiāng)親,干脆開始一路遍訪名山大川尋找高人異士尋求改命堪輿之法,劉元華年少成名,三歲能吟詩,四歲作對,七八歲時就寫得一手好字,又加上多年書海浸淫,這一路的漂泊中倒也可以以賣字畫為生,對于他的多年不歸,大陰山百姓一開始以為他金榜題名就忘記了多年支持他的鄉(xiāng)親們了,后來派人打探才知道他未曾出貢,考試不中卻未回家鄉(xiāng),尋找也毫無下落,大家都只當他是死了。就是沒死,一個喪失了斗志根兒都不要的讀書人跟死也沒什么區(qū)別了。
有句古話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從這句話來看劉元華半途而廢是注定要當一個廢人,但是還有一句古話說變則通,通則達,所以有時候仔細一想他娘的怎么好話壞話都讓古人說了,說到底,這天下還是以成敗論英雄的,而這劉元華在消失了十年之后,再出山還真的聲名鵲起了,他花費了十年的時間遍訪名山大川高人前輩,加上自己的感悟,寫了一本《劉公風水術》。這本書上面一些對于風水堪輿之術的感悟心得在玄學圈子里備受推崇。要知道劉公風水術的這個公字,可不是隨便就能用的,何謂“公”?國士則為公,大唐之前,民間并無風水術,堪輿之術乃是皇家秘術,黃巢攻進長安之時,楊筠松出逃,后來把天子風水術帶入民間,這才有了天下風水術,所以風水玄學之人尊楊筠松為祖師爺,楊公風水被視為風水界的正統(tǒng)。楊筠松這樣的人,才可稱之為“公”,而劉元華的這個劉公風水術,明顯就是要跟祖師爺的楊公風水叫板,可謂是狂妄,本應該被視為離經叛道,但是玄學圈子的人一看這本書一個個驚為天人,由此可見這個劉公風水術,自然有他獨到的一面。
當時的玄學界也是極其鼎盛,一大半原因是因為相國劉伯溫,所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從這句話上來看,劉伯溫甚至比那諸葛亮還略勝一籌,劉伯溫除了運籌帷幄之外,還有個本事就是神機妙算,是個玄學中人,有這樣一個偶像,玄學圈子鼎盛也是正常。
劉元華聲名鵲起之后,還真的引起了相國劉青田的注意,很快就有人找上門來,說相國大人有請。誰都知道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劉元華自然不會放過,立馬收拾行李奔赴相國府,一個苦讀詩書卻并沒有什么卵用的讀書人丟下了書研究旁門左道,反而是進了相國府,這劉元華也算是屬于變則通的人了。能進了劉伯溫的法眼,能沒有一個錦繡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