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非禮弗為
被夏源心心念念的叔父,這會兒還在專心的磨墨,墨其實早已磨好了,但夏儒還是一邊磨著墨,一邊思索著剛才的題目應該如何破。
和刷刷點點就下筆,文章寫成了,就開始發(fā)呆擺爛的夏源不同,夏儒一時躊躇著不知道該怎么下筆,主要是看到題目之后有些拿捏不準。
非禮弗為。
這四個字打眼一瞧,夏儒就想到了出處是在孟子,可又覺得不對。
至于原因,當然要算在大明的開國太祖身上。
說起來,老朱這人也是個演技派,整天大罵李斯,韓非這些法家人物,可他治國用的思想明顯是法家那一套。
嘴上標榜孔孟,言必稱三代,但骨子里又瞧不上這幫儒生。
哪怕是圣人,他也不曉得尊重,還老想著搞一搞圣人。
原因便是孔孟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太大,這讓朱元璋覺得非常忌憚,可為了籠絡天下士子之心,便只能整天把尊崇孔孟掛在嘴邊。
但實際上,他這心里其實又非常不爽,這些個泥塑的雕像,木頭刻的牌位,竟然比咱這個皇上的地位還高?
當放牛娃的時候,這幫圣人亞圣特么比自己地位高也就算了,當上皇帝還特么比咱地位高,那咱這皇上不是特么白當了嗎?
剛開始他還暗搓搓的準備對孔子下手,比如他曾經找個借口說祭祀這種事怪麻煩的,孔圣人是放在心里尊重的,不要搞形式主義。
接著就下令以后只準曲阜那些孔子后代祭祀圣人,其余地方不準再祀。
這種詔令明顯是個試探,目的是想看看風向,要是能辦成,他就要開始一步步打壓孔子的影響力。
結果引得朝野震動,群情激憤,那奏章跟雨點似的烏央烏央的遞到宮里,朱元璋一看這陣勢,也沒給這些官員治罪,只是極不情愿的收回詔命。
然后調轉槍頭,準備對孟子下手,尋思搞不定圣人,搞搞亞圣也不賴。
這時拿起孟子一看,里面剛好有不少不中聽,甚至大逆不道的言論。
什么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什么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什么殘賊之人,謂之一夫,什么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其位。
這讓朱元璋感覺好像是指著鼻子罵自己,尤其是那句君主有過錯要勸諫,君主要是屢次不聽,就索性換個人當皇帝。
更是讓他覺得大為惱怒,這不擺明了唆使臣子廢立皇帝嗎?
“使此老若在今日,寧得免耶!”
這是朱元璋當時罵的話,他只恨這老雜毛沒生在大明朝,不能讓他感受一下啥叫君主專制的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