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活字版印刷術的傳入和發(fā)展
????鉛活字版印刷術,是用鉛活字排成完整版面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中國古已有之。所不同者,西方傳入的近代鉛活字印刷術的鉛活字,是用鉛、銻、錫三種金屬按比例配比熔合而成,機器印刷。是一種比中國傳統(tǒng)的鉛活字印刷術更為先進的印刷術。其傳入時間,一般均以馬禮遜在廣州雇人刻制中文字模的1807年為始。
????.
????.
????1.鉛活字版印刷術的傳入
????1805年(清嘉慶十年),英國倫敦布道會選派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morrison,1782-1834)來中國傳教,1807年9月8日到達廣州。這是西方殖民國家首次派遣新教傳教士來華。在中國傳教,急需中文圣經(jīng),且宜通曉中文。于是,馬禮遜繼續(xù)致力于學習漢語(當時馬禮遜是歐美通曉漢文漢語的三人之一),仿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并譯成漢名″馬禮遜″,開始在廣州秘密雇人刻制中文字模,制作中文鉛活字。馬禮遜的行為既為基督教舊教所忌恨,又為清朝政府所嚴禁,后為官府得知,刻字工人害怕招來災禍,才將所刻字模付之一炬,以求滅跡。這使馬禮遜的事業(yè)遭受重大損失和挫折。幸因馬氏當時兼任東印度公司翻譯而未被驅逐。馬氏此舉,是在中國本土采用西方鉛活字印刷術制作中文字模、澆鑄中文鉛活字之始,故史學界將其作為西方近代印刷術傳入中國之始。
????1814年(清嘉慶十九年),馬禮遜重操舊業(yè),繼續(xù)用西法制作中文字模和鉛活字。為避免重蹈覆轍,乃派助手米憐(dr.williammilne)及新收華人教徒蔡高(一云蔡高和梁發(fā)),到馬六甲設立東方文字印刷所,并于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排印了第一部《新舊約中文圣經(jīng)》。此乃西方近代鉛活字印刷術較早用于中文的排印。與此同時,英國人馬施曼(dr.joshu**arshman)在印度學習華語,于1815年(嘉慶二十年)在檳榔嶼張樹棟、張耀昆著《中國印刷史簡編》,百家出版社1991年版。譯印《新舊約圣經(jīng)》,因托湯姆氏(p.p.tnoms)在澳門鑄刻字模,澆鑄中文鉛字。這是早期在中國本土用西法制作中文鉛活字的又一嘗試。此后,西方各國紛紛效仿,研究制作中文鉛活字。數(shù)十年間,英、美、法、德等國家均潛心研制,但皆成效不大。直到英人戴爾(或譯作臺約爾)采用鑄刻鋼模,用鋼模沖制銅模,再用銅模制作活字,中文鉛字的研制才出現(xiàn)了突破性進展,到姜別利發(fā)明電鍍(鑄造)法,可以說,中文鉛活字的制作技術方趨于成熟。
????.
????.
????2.外國人對中文鉛活字制作的進一步研究
????西方鉛活字印刷傳入中國,在中國印刷中文書刊,首要的,是數(shù)以萬計中文鉛活字的制作問題。1807年馬禮遜在廣州、1815年馬施曼托湯姆氏在澳門雇人鐫刻中文字模,首開其端。其后,西方各國紛紛效法。大致情況,概要如下:
????1827年8月,英國牧師戴爾來到檳榔嶼,開始研制中文鉛活字。1828年到達馬六甲,從事印刷中文書籍的工作。
????1833年(道光十三年),《中國文庫》(chineserepository)刊載馬禮遜給《中國文庫》編輯的一封信,信中談到如何經(jīng)濟地鑄造中文活字的問題,并刊載了戴爾論述金屬活字的長文。戴爾的論述分五部分:第一,中文活字的特點;第二,中文金屬活字的必要性;第三,以往試制中文金屬活字的弊端;第四,改進金屬活字的建議;第五,建議雕刻鋼模。韓琦:《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方人對中文活字之研制》,《活字印刷源流》267頁,印刷工業(yè)出版社1990年版。戴爾建議雕刻鋼模,原因是他先搞到一套雕版,用以澆鑄鉛版,再鋸成單個鉛字;這些鉛字因木材柔軟,澆鑄的鉛字字體粗俗,且只能使用五六年,又得重鑄,成本較高韓琦:《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方人對中文活字之研制》,《活字印刷源流》267頁,印刷工業(yè)出版社1990年版。
????同年,德人郭實臘(karlfriedrichaugustgiitzlaff,cnarlesgutzlaff1803-1851)雕刻反文凹雕的中文字模4000個,用于澆鑄鉛字。
????1834年(道光十四年),美國教會為在華傳教之需,在中國搞到一副華文木刻版,送到波士頓,用澆鑄鉛版的方法制作漢文鉛活字,再返運回中國,排印中文教會書報。
????1836年(道光十六年),法人葛蘭德,因鑒于漢字浩繁,鐫刻漢文字模、鑄造漢文活字,工程浩大,遂倡導采用漢文″疊積字″。即將漢字分割鐫刻,然后拼合組成完整文字。如將蜿、碗、妒、和、秋等字,分別鐫刻蟲、石、女、禾等偏旁和宛、戶、口、火等字,然后根據(jù)需要再分別拼排組合成字。美國長老會對此頗感興趣,用五千多元訂購了三千個字模,送至澳門長老會印刷所,用以印刷教會書刊。然此法雖可減少字模和鉛字數(shù)量,但排版繁復,而且排出來的字大小、長短不一,既不整齊,又不美觀,故未能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