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計策的意思其實是非常淺顯易懂的,直白的講,自己沒有實力了,就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換個軀殼繼續(xù)搞事兒,至于是靠偷還是靠搶,那就是實際操作者的事情了。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段話稍微有一些繞,翻譯過來就是說,能夠自己合理利用自己的人,你是沒法去借助其他的力量的,我們毫無機會可言,只有那些有實力卻自己不懂得利用的,才是值得我們?nèi)ブ\取的。利用那些不能自我利用的人的力量,與那些幼稚無知卻需要借助智謀的人一樣,而不是反過來干這件事。這段話我自己也覺得實在是有點攪,再說得簡單些,你自己沒有能力,又想出人頭地,就需要借助那些有實力卻不如你聰明的人,將其手中的力量轉(zhuǎn)化為你自己的,這就是借尸還魂。
歷史上,劉備這個人的臉皮非常厚,很多時候別人干不出來的事兒,他干起來都是毫無壓力,節(jié)操與道德基本為零。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諸位諸侯中,大小都會有點地盤,唯獨就這位劉皇叔真的是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硬生生的打下了一片江山。雖然我有些不喜歡這個人,但是三十六計中的“借尸還魂”還真就他運用得最好,在其一生中數(shù)次采用該計策,化險為夷,不斷累積自己得實力。實際上,那時候的劉備是沒有什么人看好的,其名聲也不是很好,想想看,三國時期牛氣的武將與謀臣幾乎都在曹魏集團與孫氏集團一邊,說明大家的眼睛還是雪亮的?;剡^頭來說,其實劉備也算是一方梟雄,能夠在亂世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光是靠臉皮厚顯然是不夠的,借著這個機會正好跟大家講講這家伙的故事,你聽完指定唏噓不已。
劉備這人年輕的時候不消停,逢人都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皇家正宗血統(tǒng),實際上他的血脈已經(jīng)稀釋到了沒法檢測的地步,吹吹殼子,忽悠鄉(xiāng)下人還是可以的,真要拿到臺面上,沒人理他。
年歲大些的時候,劉備就跑到大儒盧植那里混了幾天,據(jù)說還是一位插班生,其實他倒不是真的想做學問,純粹是盧植的名聲能夠帶給他完全不一樣的身份,畢竟人家一說那是誰誰的學生,還是有些作用的。此子一開始就是居心不純,雖然也認識了同班同學比如公孫瓚這些厲害人物,但是還是談不攏,畢竟公孫瓚這人雄心勃勃,野心比劉備還大,斷沒有給劉備做馬仔的覺悟。倒是后來,公孫瓚被老對頭袁紹滅了滿門,劉備巴巴地把公孫瓚曾經(jīng)的親衛(wèi)頭子趙云給忽悠過來了,實際上,趙云不見得是真心喜歡他,說是無奈的選擇也不為過,從后來的際遇可見一斑,這是后話,暫且不提。
公元184年,在他大約二十三歲的時候,爆發(fā)了黃巾起義,這人顯然沒有加入起義軍的心思,倒是從這次事件看到了政治機遇,這可是需要天賦的,只有政治嗅覺極其明銳的人才能抓得住。此時,劉備已經(jīng)與關(guān)羽、張飛義結(jié)金蘭,稱兄道弟了。從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劉備與曹操的做事方式完全是南轅北轍,劉備靠的就是到處與人結(jié)盟,稱兄道弟,因為他確實沒有其他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你說那些高級打工仔比如荀彧、荀攸、郭嘉亦或是張遼、張郃等人憑啥要跟著你混???大家都不是白癡,沒好處的事兒大家都不想干,況且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高危行業(yè)。人家張遼最開始就是跟著呂布混的,就呂布這樣的節(jié)操,在大部分時間都比劉備有人氣,神奇不神奇,就算是在曹操沒有發(fā)跡之前,也沒有人看好劉備,不得不說王霸之氣還是略顯不足,加上沒啥本錢,自然招不到好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