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需要講述的是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這是三十六計勝戰(zhàn)計中的經典戰(zhàn)術,屬于勝戰(zhàn)計的范疇意味著圍魏救趙的使用是在己方不處于絕對劣勢的時候所采用的。圍魏救趙也是我們熟知的一則成語,其實我們的很多成語都是來源于傳統(tǒng)文化、經典戰(zhàn)例等古代史實與傳說,比如南柯一夢,望梅止渴,葉公好龍、完璧歸趙等,這里不再贅述。
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大概意思就是說,打擊一群敵人不如各個擊破容易,而攻擊敵人強大的部位不如打擊它的薄弱地方。
上述的解釋說起來很容易其實做起來是很難的。且聽我慢慢道來,作為一個軍事統(tǒng)帥,你怎么判斷敵人是分兵幾地還是合兵一處?假如敵人有三處,到底打哪一處是最合適的?敵人必然有其薄弱的地方,你能準確找到并將其利用好嗎?敵人要跑了,你追不追?比如每次追擊紅軍游擊隊的國民黨軍隊就很容易被伏擊,這對于統(tǒng)帥來說是非常難受的。尤其在通訊不發(fā)達的古代,沒有手機,也沒的偵察衛(wèi)星,所以將領的提前預判顯得尤為重要。君不見《三國演義》中經常寫到某某某未卜先知,提前埋伏好一路人馬,只等敵軍經過,半路掩出,揮軍廝殺是多么的牛叉,前提是你得知道人家要走那里過啊,而且是你計算好的時間走那里過,不然你只能在那兒埋伏著喂蚊子了。在這個過程中,你還得發(fā)揮你的地理、天文學知識,比如一周之后天要下大雨,你卻準備用火攻,這是不行滴??磥硐胍蚝脩?zhàn)必須要文理兼修,文武兼?zhèn)洌远嗔巳鉀]準兒還會拉肚子,但是多學點課外知識是沒有太多壞處的。所以啊,中國歷史長達五千年,戰(zhàn)爭打了無數次,大多數的將領早已被漫漫黃沙掩埋,名聲不顯,而我們現在還熟知的那些名將都是出類拔萃,站在軍事金字塔頂尖的人物。
按照歷史的順序來看,個人覺得謀士方面,張良,郭嘉,劉基等無疑是這其中的典范,他們幾乎算無遺策,天文地理,陰謀詭計無一不通,無一不曉,對人性的把握也能恰到好處,真正的做到了醉臥軍中,指東打西,橫掃天下。很多將領也從戰(zhàn)爭中成長起來了,他們學會了戰(zhàn)爭的規(guī)則并熟練的運用了這些規(guī)則,他們有人擅長大兵團作戰(zhàn),有人擅長奔襲,也有人對防守很在行,在我看來:蒙恬,項羽,陳慶之,李光弼,常遇春等都具備了一代名將的基本素質,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們必將留名青史,萬古不朽。
但是有沒有人具備了上述兩種人的素質吶?這無疑是極其困難的,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興趣愛好是有偏失的,既要會謀士那一套(至少要接近一流謀士的水平,不包含政治覺悟,這玩意兒純靠天賦,很難學得會),還要很會打戰(zhàn),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取,這樣的人無疑都是傳說。這樣的神奇?zhèn)髡f還是有的,因為中華歷史太悠久了,仔細扒拉,這樣的人雖然不多,但還是存在的。這其中的優(yōu)秀代表就有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白起(殺神,坑殺趙國降卒40萬),王翦(滅楚國等,與其兒子在秦滅六國中貢獻最大),韓信(漢初三杰之一,事跡太犀利,以后細說);西漢時期的衛(wèi)青(基本解決了匈奴);唐代的李靖(托塔天王,解決了吐谷渾等),李績(徐世績,瓦崗猛將,文武兼?zhèn)洌?,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北宋初年的曹彬(真正意義上的儒將,滅掉后唐等);南宋的岳飛(參考岳飛傳記);明朝的徐達(建立明朝過程中,武將功勞第一),戚繼光(肅清倭寇);下文即將提到的這一位也是這樣的神人。需要注意的是,我在這里并沒有提到元朝與清朝,因為這倆朝代打戰(zhàn)最大的優(yōu)勢都是騎兵,統(tǒng)帥騎兵進攻只能單方面體現指揮官的素質,尤其是是明朝后期開始出現火器,這一定程度降低了指揮的能力需要,所以這倆朝代的名將不再列出。
這里不要嫌我啰嗦,因為三十六計里面基本都是戰(zhàn)役的案例,這是為以后的講述打下基礎。相信對于剛才的描述,我們知道了打戰(zhàn)真心不是兒戲,比小時候玩過家家確實難得多了,對于一般人來說想要做一位名將基本是不太現實的,做一位軍事票友,在地圖上比劃比劃也算是自得其樂了。
言歸正傳,我們回到這一期的主題。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小國叫做中山國,這個國家最開始的時候是依附大國魏國的,后來因為一些地理、政治上的原因,中山國轉而抱了趙國的大腿。我們都知道,韓、趙、魏三家本來是都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所謂“三家分晉”,但是他們三家完全沒有同氣連枝的感情,倒屬于是幾兄弟分家沒分好的那種,彼此打打停停許多年。中山國居然敢背叛自己,魏王很生氣,后果比較嚴重,他任命手下頭號大將龐涓帶兵去好好的修理一下不聽話的小弟。這時候魏國掌握軍隊的龐涓,也算是一號人物,這家伙是鬼谷子的徒弟,雖然也非常有才華,但是相比于他的其他師兄弟諸如張儀,蘇秦,甘茂,司馬錯,尉僚等明顯還是差了一截。為了故事的完整性,這里把早先的恩怨一并講了,來龍去脈搞清楚才好說故事。這龐涓是一位心胸狹隘的人,在鬼谷子門下學習的時候就對自己的親師弟孫臏羨慕嫉妒恨。您別說,這世上就有這么一種人,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yōu)秀,分分鐘都是想要超越身邊人,典型心理失衡,龐涓就是這樣的一路貨色。他走之前還跟師弟孫臏說,哥以后發(fā)達了要怎么、怎么滴,到時候哥吃肉你也吃肉,哥泡妞絕對不會拋下你。那時候單純的孫臏相信了這位哥哥的話,幸福溢滿心間,相擁揮淚分別。等龐涓提前下山到了魏國并被魏王委以重任之后,還真的寫信讓孫臏也來魏國幫他,此時的孫臏也想干一番事業(yè),欣然前去,誰曾想,確實做出了一番牛叉的事業(yè),卻與心中所想南轅北轍,而自己的命運從此發(fā)生了驚天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