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全師退敵。左右無咎,未失常也。這一計策已經是我們“三十六計”的最后一計了,原文的意思是說打不贏,全軍退走,暫時避敵鋒芒未嘗不是一種不錯的戰(zhàn)略選擇,畢竟保存實力才能下次再戰(zhàn),這并不是什么丟臉的事兒。實際上,沒有打過敗仗的將領是沒有的,項羽一世英名,也有敗走烏江,麥克阿瑟在“二戰(zhàn)”以及朝鮮戰(zhàn)爭都遭遇了數次失敗,但是這些并不妨礙他們成為一代名將。為了保存實力,有時候不得不選擇趕緊溜掉,保留有下次東山再起的機會,舉個例子,“鴻門宴”時的劉邦就是如此,很顯然,項羽等人已經準備要剁他了,此時不走更待何時,那么今天,我將講述民國時期的一次經典例子。
毛主席曾經在“長征”結束之后說過一段非常著名的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這是主席事后談到長征意義的時候講述的上述幾句話,我想說的是,長征幾乎是無奈之舉,又是必然的選擇。在講述這件事的發(fā)生之前,我先談一點自己對于從古代到民國時期,數次農民起義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在談到這個觀點的時候,我是不會考慮該起義的正義與否的,擯棄所謂的政治考量,純粹從技術層面來看問題,這樣會相對嚴密與真實。實際上道理沒有你想的那么復雜,農民起義想要成功必須要有兩點,其一:必須要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并有思想進行持續(xù)不斷的洗腦;其二:不能呆在同一地方不動,坐等挨打,因為當時的合法政府可以從全國調集兵源與物資圍剿,在能夠有足夠勢力抵抗政府之后才能選擇性占據一地,一上來就趴著窩不走,必然死路一條。
歷史上,太平天國的成功與失敗都是源于此,成功在于有拜上帝教作為思想工具,讓老百姓從思想上有盼頭,比如“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這樣的宣傳還是急劇煽動性的,戰(zhàn)略上,早期從金田起義開始,一路打仗,邊打邊走,打完一地,該地打散的老百姓失去土地與房屋,無法生存只能跟隨大軍攻打下一處,這里面有幾大好處,除了軍隊數量越來越大之外,將領也在實戰(zhàn)中越打越有經驗。當然了,最后他們發(fā)生了內訌,占住江淮之地不走,坐看清廷修建江北大營等,最終失敗,符合上述兩條。李自成與黃巢兩次起義均是因為沒有嚴密的思想體系,軍隊一盤散沙,軍紀非常的差,甚至與土匪無異,失敗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再來看朱元璋,他的成功得益于有紅巾軍的明教作為思想工具洗腦,而他的戰(zhàn)略又非常高明,所謂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為其贏得了緩沖時間。成功者在獲得一定資源之后如果開始嚴肅軍紀,考慮百姓的實際利益,也有嚴密的思想工具,那么成功是可以企及的,但并不代表就能一定成功。
廢話講完了,我們開始講正題吧,我們偉大祖國的成功正是因為有嚴密的組織結構,這就是我們的黨,有很好的思想體系,這就是傳說中的******思想,也有邊打邊走的戰(zhàn)略,這就是長征,雖然是被逼無奈,卻歪打正著。在革命中期之后,黨的領導層非常注意照顧底層老百姓利益,紅軍的軍紀非常好就是明證,總之,所有的因素造就了我們的成功,接下來我只分析“長征”的始末。從1930年年底開始,******的國民政府對蘇區(qū)紅軍開始了“圍剿”,我們后來把這一系列的事件統稱為“五次反圍剿”。從第一次到第三次,中央紅軍均是由******、朱德指揮,成功瓦解了敵人的攻勢,到“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因為內部斗爭,******已經失去了權利,而朱德與******依然讓******鎩羽而歸,此時已經到了1933年。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內,紅軍經歷四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實際上無論是當地的戰(zhàn)略資源還是兵將的士氣都受到了極大地影響,大家想想,首先,紅軍蘇區(qū)當時的面積很小,而且都是山區(qū),并沒有過多的資源可以支撐這么多次大型戰(zhàn)役,其二,高級將領們也開始嘀咕,這什么時候是個頭啊,******可以調集全國的資源與部隊反復進攻,可以預見的未來,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在這四年,大家采用游擊戰(zhàn)術可以獲得迂回的空間,那是因為******沒有預料到紅軍如此的頑強。1933年9月開始,******調集了一百萬大軍,他的目的非常明確,你不是喜歡游擊戰(zhàn)嗎,游擊戰(zhàn)奏效有一個大前提,得有可以迂回穿插的空間,******不再給與這樣的空擋,一百萬大軍,用于中央蘇區(qū)就有五十萬,步步碾壓,逐步縮小,實際上,就算是大羅金仙也沒轍,面對什么都不如敵人的情況,紅軍高級將領百愁莫展。此時掌權的是德國人李德與共產國際代表博古,他倆一是不了解紅軍戰(zhàn)術的優(yōu)劣,二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說句良心話,雖然這二位是反面教材,但,個人認為******此時回來辦法也不多,可以肯定的是紅軍的損失應該不會這么大。李德畢業(yè)于正規(guī)軍事院校,學習的是西方那一套傳承上千年,面對面對砍的戰(zhàn)術,說白了就是大規(guī)模陣地戰(zhàn),這個戰(zhàn)略戰(zhàn)術就是與***軍隊打陣地戰(zhàn),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絕不退縮,此計正中***下懷,所以到1934年10月的時候,紅軍損失慘重,根據地根本就扛不住了,中央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換句不好聽的話,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了,沒轍了就跑唄,下次恢復了元氣再戰(zhàn),無所謂什么丟臉與怯弱,僅僅是一種戰(zhàn)略而已。實際上,回過頭去看,面對如此局面,其實應該早一步進行戰(zhàn)略轉移,遺憾的是最初領導人未能認識到局面的嚴峻性,其次,大家確實也不知道該往何處去,你不能自認聰明的告訴大家,我們去陜北嘛,在通訊極度不發(fā)達的條件下,沒人知道當時全國是什么情況,更不知道陜北什么情況,陌生的地方也許更不適合生存,這是很多高級領導人需要面對的。長征開始之后紅軍其實是分為三大部分的,第一部分就是中央紅軍,也叫紅一方面軍,這一部分紅軍最初根本就不知道去哪里,只知道哪兒都不去就只有死,從中央蘇區(qū)出發(fā)的時候大約還有接近九萬人,一路西行,第一道關卡,也是必須要跨過去的就是湘江,在河谷開闊地與數倍于己的***軍隊血戰(zhàn),此戰(zhàn)過后,中央紅軍銳減到只有三萬,不可謂不慘烈,如果中央紅軍還是按照既定計劃北上與賀龍、肖克的紅二、六軍團匯合無異于自殺,因為******等人已經識破了紅軍的企圖。這其中還得益于軍閥的自保心理,紅軍西行之路才不至于那么的艱難,饒是如此,也是險死還生。此后的紅軍突然往南、往西進占gz重鎮(zhèn)遵義,二戰(zhàn)婁山關,gz軍閥王家烈被打怕了,再未有機會阻止紅軍在gz進出,此后召開了決定性的“遵義會議”,******接過指揮權,再次東山再起,這就有了“四渡赤水”,完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弓弦”與“弓背”戰(zhàn)術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堪稱經典。四渡赤水徹底打亂了***軍隊的既定部署,中央紅軍跳出了包圍圈,一路西行,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走雪山過草地,最終到達陜北。實際上,現在用這么淺薄的文字簡直難以描述當時的艱難與困厄,尤其是川西的草原與雪山簡直是地獄一樣的存在,就在現在,就算使用當下最高端的戶外裝備,你都不見得能活著過得去,跟別論那時候紅軍戰(zhàn)士都是單衣草鞋。毫無御寒裝備,全憑血肉之軀,喝一口辣椒水就上路,所謂精神的力量就是這樣。可能有人要問了,他們怎么知道可以去到陜北吶?是的,開始一直都是不知道往哪里去的,畢竟那時候通訊很不發(fā)達,也沒有可能給紅軍指一條明路,但是,就在******最彷徨的時候,徐海東從一塊被裁減的報紙上發(fā)現陜北紅軍在******的領導下居然過得挺滋潤,這才決定去到陜北,也是機緣巧合。這里多說一句,這位徐海東到達陜北之后就做了******的副手,1955年授銜的時候成為大將,大家可要知道我們共和國迄今為止,只有十位元帥,十位大將,不可謂不風光,可惜的是他的老大******在東征閻錫山過程中不幸戰(zhàn)死沙場。因為牽涉到陜甘革命根據地的一些復雜情況,這里簡要的說說他們的事項,陜甘革命根據地主要的創(chuàng)建者其實是******與謝子長,這就是為什么現在sx有兩個縣叫做zd縣與zc縣至于有多么犀利吶,和他們對等的就是楊靖宇犧牲的地方叫做jy縣左權犧牲的地方叫做zq縣共和國的奮斗史上很少將一個地方用人名命名,除非這人確實相當犀利。當然了,陜甘地區(qū)的創(chuàng)始人還有后來的國家副主席高崗,這家伙后來因為搞事兒敗露之后自殺身亡,另一位就是******的老爹習****同志了,主要是他們的努力與奮斗造就了早期的根據地,也為紅軍長征找尋一個安身立命之處提供了條件。